對團隊合作的想法
作者: Dr. Steve Wallace - 華樂絲創辦者
發布日期: 2025 / 4 / 18, |
47 |
人已瀏覽 |

以下是與華樂絲合作過的客戶




















很多學術工作都是合作性的。然而,說起來諷刺,學術界人士的管理、升遷和審查卻常以個人處理。例如《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數的計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H指數的文章多數都是團隊合作的產物,但著作仍被視為個人成就。
團隊往往在組織上有階級差異。一個金字塔型的階級結構可能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創意歸功給誰、著作中該對哪些人致謝、哪些人可以掛名為作者等。團隊合作本來就有很多原則和指引可提供規範,不過只要是接觸過社群媒體幾天的人就該知道那些位居團隊頂點的人未必都會照規章行事。
我很好奇,假如大家都直言無諱把自己對團隊合作的想法講出來,會是怎麼樣的局面?假如我們對團隊合作的概念和條件有某些共識,在討論棘手的團隊問題時會不會有幫助?大概不會吧。不過,大家應該都不知道該如何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對團隊合作的想法吧?畢竟有很多層面需要考量。對此,我回顧了一些關於團隊合作的研究。
相關英文寫作文章推薦:學術研究合作需要為研究計畫簽合作前協議嗎?
這一期的電子報沒有提供什麼訣竅或技巧,單純是一些自己的想法而已,供您參考。
我最近讀了一份關於創意合作(creative collaboration)的著作,作者是已故的Vera John-Steiner。在許多有趣的內容中,她指出創意合作有四種模式:
1. 分散式合作(Distributed Collaboration)
John-Steiner認為分散式合作是一群人對話的結果:既不是預先計畫好,也不是正式的對話。當一群人集思廣益,激發彼此的創意到沒有任何成員能獨享創意的功勞時,就是分散式合作。這樣的創意是透過彼此交換意見、彼此對話而產生。相信大家一定看過,甚至親身經歷過分散式合作,因為很多的研究計畫和論文都是這樣開始的。團隊開會的時候,分散式合作能催生出許多新構想,這是團隊合作最好的一面。在分散式合作下,大家能認知這並不是任何一人獨自的功勞,而是群策群力的結果。
2. 互補式合作(Complementary Collaboration)
根據John-Steiner的說法,大多數的團隊實際上都是互補式合作。每個成員在團隊中都有自己的角色,不干涉別人而做自己該做的工作。互補式合作的團隊必須要有良好的協調與管理才能一心同體,以發揮最大的功效。不過,在需要公平分配功勞並且確保大家都有機會掛名作者時,互補式合作的角色分工模式卻容易製造紛爭。而且,要是偶爾在團隊會議中以分散式合作的方式產生一些創意,這些屬於整個團隊的創意往往會因為團隊的階級式結構,而將功勞掛在領導人名下。
因此,在互補式合作下,最好紀錄有哪些創意與方法是透過別的合作模式而產生。另外,最好也能定期討論團隊的角色結構是否公平。
3. 家庭式合作(Family Collaboration)
John-Steiner提到有一些團隊的成員會彼此互換角色,並且在不同的時刻或任務中由不同的成員擔任領導。家庭式合作最常發生在成員彼此共事已久、具有共同的價值、彼此高度互信、在乎並且投入彼此共事關係的團隊中。
家庭式合作可不會像變魔術那樣憑空出現。正如其名所示,家庭式合作通常發生在人們可以由「新人」成長為「專家」的地方——對發生變化有所期待,也有程序可支援變化的產生。一開始是互補式合作的團隊有機會進化成家庭式合作,但這並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發生的事。成員必須要期盼家庭般的合作模式,並且朝這個方向努力才有可能成真。通常,這也需要互補式合作團隊的領導者創造機會促成各種形式的合作,包括共同構建(co-construction):團隊領導者必須有釋出權力的雅量,讓別人有機會承擔責任才行。
4. 整合式合作(Integrative Collaboration)
John-Steiner指出有些團隊宛如一家人更進一步成為一心同體。整合式合作的團隊唯有在以改變既有的思考、認知、行事方式為目標時才會誕生。整合式合作代表採取另一種觀點與途徑。當然,許多家庭式合作與互補式合作的團隊也期盼改變。但是,這些團隊的各種既有程序往往會阻礙改變。整合式合作只有在團隊的運作公開透明,而且成員承認、尊重彼此的差異與優勢時,才有一絲機會。
我猜有許多人都期望互補式合作的團隊能像一個大家庭那樣運作。他們很樂意達到整合式合作的境界,但一般來說都做不到。困難點在於雖然有部分成員希望團隊能像一個大家庭那樣運作,但實際上的運作方式卻是互補式合作,有時甚至是很不堪的互補式合作。這樣會催生許多挫折感與憤慨,對團隊內缺少機會、缺少自發性、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等現狀感到不滿。
要是性質和組織在團隊的章程上有明確規定,定期思考如何將職涯進展與掛名作者的機會讓成員共享,而不是因循舊規、聽天由命,會怎麼樣?在那時候,John-Steiner提出的四種模式會有幫助嗎?
John-Steiner指出,雖然許多團隊的合作方式存在一個主要的模式,但偶爾也會以別的模式進行合作。這個觀點在我看來是有幫助的,因為它點出合作團隊有潛力由一種合作模式轉移到另一種合作模式、有潛力變得更為平等、有潛力製造機會讓不同的成員在不同的時機有所表現。
相關英文學術寫作文章推薦:
- 如何安排時間進行學術研究?
- 博士研究的原創性貢獻及真實性(Authenticity)
- 前人研究主題與我的研究內容一樣,該怎麼辦?
- 九個提升自我的技巧:讓平凡的科學家達到卓越成就
- 如何讓自己在優秀的同儕前看起來更聰明?


希望我們的英文寫作、英文文法教學及論文期刊投稿指導文章有幫到您!
若有英文編修需求,請試試我們的免費300字試用服務,華樂絲英文編修品質絕對會讓您滿意:
部落格分類標籤: 學術期刊研究
訂閱電子報
提供英文文法、中英翻譯、英文寫作技巧以及碩博士生涯規畫等,專為台灣碩博士生與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學習內容。每週自動寄送至您指定的Email信箱,隨時都能取消訂閱。
超過 315,000 名中港台碩博士生與研究人員訂閱
華樂絲服務項目
文章搜尋
文章分類
演講活動
2020.11.27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2020.11.19 - 工業技術研究院 |
2020.11.17 - 國立臺灣大學 |
2020.6.16 - 工業技術研究院人力處 |
2020.2.6 - 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 |
邀請Dr. Steve Wallace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