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Blog » 論文投稿到研討會還是期刊發表?哪一個比較適合呢?
論文投稿到研討會還是期刊發表?哪一個比較適合呢?
作者: Wallace
發布日期: 2013 / 3 / 8, |
53099 |
人已瀏覽 |
以下是與華樂絲合作過的客戶
提問:「我應該將我的研究投稿至研討會還是期刊呢?何者較有聲望呢?」
―國立臺北大學,電腦科學系助理教授
回答:
期刊和研討會兩者之間的相對聲望取決於您的領域,其中大致可分為兩種特定的領域觀點。第一種領域觀點認為期刊的影響力大於研討會,這種看法較常見於在多數的領域中。第二種特定領域觀點認為研討會的價值高於期刊論文,此類看法常見於電腦科學領域。
大多領域中,研討會之目的為提供一個平台讓科學家彼此可以相互連絡,使他們得於互動並檢視彼此的進展,而非僅僅是一個展示大家最佳作品的場合(雖有部分研討會相當嚴格籂選現場的發表內容,但畢竟為少數)。
因此,投稿至研討會的作品往往被視為沒那麼正式的「半成品」,而待作品完成後會再改投至期刊。
大多研討會論文都會經過審查,但只是表面上地針對關聯性和創新性進行審查,因為有大量的稿件在短時間內湧進,研討會的舉辦者鮮少著重格式及排版上的錯誤或文中不重要的歧義。
舉辦者為了充分利用研討會計劃經費,並且試著填滿演講時程和飯店宴會廳,這現象也意味著在研討會的會議中,其論文量重於質。縱使這些研討會中會頒發最佳論文獎項給優良的稿件,這些「佳作」也少有能直接被期刊所接納的。
投稿至期刊的文章比起研討會論文來說,對科學問題的研究更為完整並有較高的專業標準。
期刊投稿文章都要有合理的評比過程並經過同儕審查,因此每篇文章都需要經過全面且仔細地審閱,才能夠令匿名審查委員印象深刻。常見於研討會論文集中多屬於探索性且不完整的研究或不詳盡的研究,其中常有明顯的文法和格式上的錯誤,因此研討會論文直接被期刊接受的機會相對低許多。
一般來說,在研討會中得到的回饋意見可幫助改進研討會的論文,該論文可能需要進行大量修改,或者與另外的研討會論文結合才能提昇該論文的深度和品質,以達到期刊要求的標準。
期刊投稿文章都需要呈現清楚且更有目的性的訴求,提供全面性且具說服力的數據,並且根據已在研討會中提出的研究問題,架構出更為精煉的內容。
在我的印象中,期刊針對是否接受已在研討會論文集中出版的文章有不同的政策。若僅是發表論文還不構成問題,但該論文集已有實體出版在研討會則會是個問題。部分附屬於專業機構的期刊,特別豁免出版由自身研討會論文集所出版的文章。
從倫理上來說,引用研討會論文是被允許的。關於照抄引言、文獻回顧等內容至另一份文章這樣的動作,只要所有的作者與前一份文獻的作者相同,這樣的行為沒什麼不妥。將文章再略作修改是個好主意,也可以加入一到兩個參考文獻,其為在研討會結束後才剛問世的新文獻。
另一個好主意則是在摘要和引言中替新論文定位:「本研究針對〈研討會論文〉提出的模式採用新的解決方法,改善〈研討會論文〉中所提出的方法。」
若此新論文可出版,已讀過該研討會論文的讀者,可立即決定是否要花時間閱讀最新的版本。沒讀過研討會論文或參與演講的讀者(同時是關心此主題的人)也不會排斥該論文,這也讓審查委員和編輯可快速確認該論文是否有增加足夠的貢獻,值得於該期刊中出版。
在某些研究領域中,在研討會中報告詳細內容並不是個聰明的作法,除非該資料已準備好進行投稿、進行審查中、或評論中,才不至於讓他人有時間看過您的報告後,早您一步發表您的概念。
類似像是在「In press準備出版」的狀況,似乎是比較保險的,表示您可以報告自己的發現,大家也尚未在其它文章中讀過這些發現,接著幾個月過後該論文也就會出版了。如果投稿至研討會意味著您接下來不能投稿至期刊,我想這樣一來就沒有人願意參加研討會了。
在物理學和天文學中,作者通常只會投稿數百字的摘要,研討會創辦者即利用該資訊決定誰能口頭報告、海報展示,或完全不能展示(通常至少都能有個海報展示的機會)。
口頭報告一般很短,大型會議通常五分鐘,較小的會議可多達二十分鐘。因此,研討會報告更像是「窺視」新興的研究,也是理解同儕們研究重點的最快管道。
若您真的對他們的研究有興趣,您在會後可以進一步與他們討論。因此,通常您是發表半完成的結果,或是近期內會出版的論文,或是已經完成將要出版的文章,發表將要出版的論文一般是為了在投稿至期刊前徵求同儕的意見。
最後,只要研討會上的參加者沒有太多重覆,可以在不同的研討會上發布相同的資料。舉例來說,您可能因為通曉跨領域知識,發表您的論文作品至大型的國家研討會,或為了專才發表至小型的研討會。當然,在不同形式的研討會中,發表這些資料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另外,若您的作品跨越兩個領域,您可能會想將文章發表至個別領域的主要研討會和會議上。但是,無論如何,為了避免檢視您履歷的人覺得您在填塞履歷,不要反覆提及相同的內容,只要提供「精選報告」並呈現在最有聲望的研討會上。
在一些社會科學領域中,作者可能會投稿完整的文章,而不單單只是提供簡短的摘要。這取決於該研討會是否會出版論文集(即完整的六至八頁論文,而非僅有摘要)。若該研討會將出版論文集,您不應該再將相同的資料投稿至期刊。有不少的研究者如此做,尤其是當追查研討會論文有困難時,更是如此,這造成研討會和期刊論文的雷同性太高。
現在期刊皆能夠抓到這樣的文章並拒絕這類投稿,因此人們傾向於將初步分析或一部分的分析放在研討會論文中,而將完整的細節保留至期刊論文,以保持文章有足夠的原創性。若研討會僅出版摘要或不出版任何內容,則不會有此種問題發生。
在電腦科學領域中,研討會論文集比傳統期刊有較高的價值(且較具競爭力),所以在決定要投稿至研討會或期刊時較為複雜。因此,以下是根據電腦科學專家所給的建議,並不一定符合其他科學領域。
電腦科學領域中,研討會和期刊在某些場合都合適。我們就來談談其中的部分折衷。
在電腦科學中,您應該優先考慮投稿至研討會發表,原因如下:
(1) 研討會有較高的地位
部分是在電腦科學領域中人為所營造出的現象,但這只是自我吹噓下的假象,如此一來最好的研究者都只會想投稿至研討會,而非期刊。
(2) 研討會提供較高的能見度和影響力
許多人會參與您的演說,您也會有機會回答聽眾的問題,人們將會在大廳與您及其他與會者對話。即使無視這樣的活動,非與會者閱讀研討會論文集的數量多於期刊讀者。
(3) 研討會有較高的品質
良好研討會的接受率通常為約10%,但期刊卻較不挑選作品。雖然難免有低品質的研討會(和期刊)存在,但若是您的履歷中塞滿此類劣質的論文,即使您出版的作品真的很棒,也將會被誤為次等的作品,而造成您的好作品無法脫穎而出。一般來說,只要是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CM)所贊助提供的研討會,都是優質的研討會。
(4) 研討會較為及時
期刊出版可能會花上幾年的時間,相對來說,研討會審查的回覆時間只要幾個月,論文集的出版速度也較快。
(5) 研討會對創新性有較高的標準
與較早的研討會版本比較,期刊通常只要求二至三成的資料必須是新的。
相關閱讀推薦:如何加入投稿期刊的對話?
下列情況是較受期刊出版所偏好的:
(1) 期刊有較長的頁數限制。如果您有太多的實驗結果,而不能放進研討會出版品中,期刊可提供您足夠的空間。您也可以在較短的出版中加入過長的證據。期刊論文可概括或提供整體研究區域的概述。
(2) 期刊審查較為詳盡。期刊的審查委員可能花上數天審閱一份論文,但研討會審查委員沒辦法用同樣方法審閱每一篇文章,一方面是因為研討會審查委員通常相信作者的聲明,但是期刊審查委員得驗證這些聲明。
另一方面是因為審查委員預期這些論文會在反覆的修訂後重投至同一份期刊。無論如何,這些詳盡的細節可幫助您改善您的作品或是瞭解其缺點。
(3) 期刊提供審閱再次修訂或重投論文的機會。其實研討會也提供這樣的機會,如果一份論文遭研討會拒絕,您可以根據審查委員的評論進行修訂後,再改投至其它的研討會,或是隔年再投至相同的研討會。
(4) 期刊有較高的接受率,提升您的研究被出版的機會。小型研討會亦提供這樣的機會。這對剛起步的研究者來說是個很棒的開始。
(5) 有些大學根據期刊出版量評估其教員,尤其是在電腦科學僅為工程學院一部分的大學更為明顯。在大部分的科學領域中,期刊比研討會的標準高,但電腦科學是個少見的例外。如果您身處這些大學之中,您必須要能在期刊出版,建議您可將您的研討會論文稍加修訂再投稿至期刊。
研討會中的最佳論文常會被選出進行快速期刊出版。至於您是否接受這樣的決定,應該參考上述的各項因素,如擴充版的論文是否有價值?準備期刊投稿文章還需要進行多少額外的工作?
舉例來說,是否有論文、科技報告或其它的文件已經含蓋研討會論文之外的額外資料。或者更好的情況是,是否有審查委員在研討會中提出建議或是在討論階段提及附加資料。
期刊出版的論文比研討會出版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多很多,這是因為期刊的出版日期相對較晚,因此看起來有較高的權威性。如果期刊論文加入真實的數值或修正問題的話,這必然是件好事。
然而,若您將論文塞滿不重要的細節(如額外的結果及實驗圖表無法如主要圖表一樣強加支持您的論點,或者是僅切到邊的議題討論),您的論文實際上的影響力將不如預期,讀者將會陷入不相關的細節中。
理所當然的,好的學術寫作可以避開這類問題。
額外相關閱讀推薦:
希望我們的英文寫作、英文文法教學及論文期刊投稿指導文章有幫到您!
若有英文編修需求,請試試我們的免費300字試用服務,華樂絲英文編修品質絕對會讓您滿意:
訂閱電子報
提供英文文法、中英翻譯、英文寫作技巧以及碩博士生涯規畫等,專為台灣碩博士生與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學習內容。每週自動寄送至您指定的Email信箱,隨時都能取消訂閱。
超過 315,000 名中港台碩博士生與研究人員訂閱
華樂絲服務項目
文章搜尋
文章分類
演講活動
2020.11.27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2020.11.19 - 工業技術研究院 |
2020.11.17 - 國立臺灣大學 |
2020.6.16 - 工業技術研究院人力處 |
2020.2.6 - 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 |
邀請Dr. Steve Wallace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