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Blog » 如何以文獻回顧與文獻探討三步驟來展現自己的貢獻
如何以文獻回顧與文獻探討三步驟來展現自己的貢獻
作者: Wallace
發布日期: 2012 / 3 / 20, |
24296 |
人已瀏覽 |
以下是與華樂絲合作過的客戶
提問:「我不太瞭解我論文文獻回顧部分內的文獻資料,我必須將自己的研究與已發表的研究做連結,然而,我不知道該如何組織這些內容,您對這部份有什麼建議嗎?」
-靜宜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 I. K-P
回答:
什麼是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討論的內容為特定學術領域裡已發表的資訊,有時候是一定時間內、特定領域中的資訊。
文獻回顧可以是資料來源的精簡摘要。然而,這部份通常具有一定的組織模式,並且將摘要及綜合論述結合在一起。摘要是重要資料來源的回顧,而綜合評估是資料的重組。文獻回顧可以重新詮釋舊有的資料或整合新舊詮釋,也可以回溯學術領域的知識發展,其包含主要的爭論。根據不同的情況,文獻回顧可能針對資料來源進行審視,並提供讀者相關或最恰當的建議。
為什麼論文裡需要文獻回顧?
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瞭解文獻回顧的必要性有助於瞭解自己所做的研究是否有意義,並且知道自己對學術領域能有所貢獻。文獻回顧不只是為符合論文正式要求所採取的一項例行步驟,其對整個論文是極為重要的。您的論文必須具備良好的文獻回顧,因為:
- 文獻回顧展現出您對該研究領域有相當程度的理解。
文獻回顧不單是報告已閱讀及瞭解的資料內容,而是必須仔細地審視資料內容,並彰顯出自己對該領域的知識熟悉度,展現出您瞭解哪些是最重要的議題以及這些議題與自己研究的相關性、研究爭議、忽略的部分,以及您對於研究演變所抱持的期望。進一步讓您找到自己研究在該領域裡的定位。
- 文獻回顧為自己的研究提供合理的解釋。
這與展現您對於該研究的瞭解程度有密切的關係。您對該領域的瞭解有助於您找出自己研究可填補的缺口。此外,您還必須說服讀者您的研究確實有其重要性及必要性。
- 文獻回顧讓您得以建立自己的理論架構和方法論。
即使您提出的是一個新理論或新方法,您的研究仍然與過去的研究有關。文獻回顧為整個論文的基礎。
相關文章推薦:研究計畫無法獲得經費補助的七大原因
著重於文獻回顧
在研究及完成博士論文的過程中,您需要多次撰寫文獻回顧。有些學生在制定題目時,最初撰寫的文獻回顧經常比較類似於調查報告。在您的研究計畫中,文獻回顧必須變得更具針對性。一旦開始進行研究,會發現您所回顧的文獻數量變少了,還是建議您應該繼續閱讀自己研究領域裡新發展的資訊。
最後要撰寫整個論文時,文獻回顧必須經過一定幅度的修正。在兩年或三年的研究工作之後,您將瞭解自己之前閱讀過的某些文獻有其重要性。現在,您可以體認這些文獻的價值,並仔細地審視其內容。同樣地,您的研究發現可能意指必須探討文獻裡最初看來似乎不重要的部分之外,還必須決定排除掉文獻裡與您研究沒有直接相關的部分。
相關文章推薦:找不到與我的研究相關參考文獻怎麼辦?
組織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必須設定讀者對於您研究發展的期望、必須提供為什麼從事這項研究的理由;如有必要,文獻回顧也必須建立起您的理論架構及方法。因此應該將重心放在議題,以及強調與您研究相關的研究發現,而不是依時間順序組織文獻。
因為文獻回顧並沒有所謂正確的結構,您必須嘗試許多可能的形式。為了瞭解哪一種方法是最好的,您必須反覆撰寫整個文獻回顧,這可能非常耗時並且讓您感到挫折。然而,您可以藉由一些技巧來決定最佳的結構形式。
您可以利用圖形、概念圖或大綱,捕捉自己所提出的組織邏輯,讓您在撰寫文獻回顧前能找到最清晰的表達方式。透過規劃可能的結構,也提供一些可以和指導教授討論或在其他讀者身上作試驗的材料。
瞭解文獻資料
您必須在兩個層面上檢視您的文獻資料:
- 首先是建立一個系統來組織文章及發展參考資料的資料庫,屆時即可輕易地在相關類別下存取資料,不需要一再地找尋相同的參考資料。
- 其次為瞭解文獻資料。
如果略過第一個層次的檢視步驟,您很可能會變得沒有效率且灰心喪氣。您需要一些方法來記錄文章並將文章正確歸檔,由於這個部分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我們將在另一期的電子報中再作詳細討論。
其他關於瞭解、回顧及使用文獻的任務可以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瞭解文獻資料
最初進入研究領域時,您廣泛地學習研究背景、大致瞭解整個研究領域、某研究範圍的想法,以及開始評價研究爭議,以便可以瞭解重點及更加熟悉主要作者。您需要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可能來自於您先前已進行的研究內容。如果您還不熟悉該研究領域,可藉由指導教授協助建議切入點。或者,您可以由閱讀最新的評論性文章開始著手。
文獻資料過多
在這個階段中,看來似乎有大量的文獻資料與研究有關,或者,您可能會擔心找不到任何資料。閱讀文獻資料時,應思考及討論文章內容,並且找出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議題。透過這樣的方式,您可以聚焦於自己的研究主題。越貼近自己實際的研究問題,您越能夠選擇文獻裡相關的內容,這是將研究主題縮小至所能處理規模的唯一方法。
文獻資料過少
如果確定圖書館裡所有的資料,無法提供足夠的文獻資料,那麼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 您可能正處於研究新趨勢的最前端,無意外地能找到的相關文獻資料不多。
- 您可能侷限在太過狹窄的範圍內,未能辨別出與研究領域密切相關的資料。
- 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是,文獻資料不足是因為這不是個值得研究的領域。在這種情況下,您應該和指導教授謹慎審視該如何進行下一步。
文獻資料的品質
瞭解文獻資料的第一階段由此開始。現在要做的不是深入評估文獻資料,而是透過文獻資料來學習。有時候,學生在這個階段常詢問:當他們不是專家時,該如何判斷文獻資料的品質呢?
您必須學習並藉由判斷、評估和審慎地檢視文獻資料。從練習中學習,除了不斷地練習之外,沒有其他的節捷徑。提供下列問題檢視自己的文獻資料,透過練習,您會發展出更多其他問題:
- 研究問題都詳細說明清楚了嗎?
- 研究所呈現的是新資料嗎?
- 研究是否具有讓其他學者延伸及持續進行研究的影響力?
- 研究使用的樣本有多少?
- 研究論述是否具說服力?
- 研究結果是如何地被分析?
- 研究結果來自哪一個觀點?
- 歸納的結論是否有證據作為支持?
- 研究的重要性為何?
- 研究背後的假設為何?
- 研究方法是否合情合理並且適合用來研究問題?
- 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否清楚明確?
當您審慎地評估文獻資料時,所找尋的是某些研究的優點和重要性以及學者所帶來的貢獻。
如果採用批判取向來檢視自己研究領域內前人的研究,您最終的文獻回顧將不是摘要整合,而是評論。從文獻回顧可以反映出您的批判性分析能力。
第二階段:瞭解文獻資料
透過瞭解文獻資料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讓您變得更有自信並且能專注在特定的研究問題上。
在這個階段中,仍處於閱讀文獻資料的狀況,在做實驗、進行研究和分析文字或資料時,應該隨時思考文獻的內容,這樣才能輕易地就這些文獻內容進行討論。換句話說,這接段的您已對研究的內容有更充份的知識和深層的理解。
- 您所關注的部分不但是研究發現,還有其他學者是如何得到自己的研究結果。
- 您所察看的是什麼樣的假設引導研究調查的方式。
- 您所找尋的是理論之間的差異,而非表達方式及遣詞用字之間的差異。
- 您也將瞭解為什麼該研究領域是以這樣的方式發展。
- 您可以體會研究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現在您所發現的事實可能成為研究重點的關鍵。透過拆解及整合的方式,您可以更瞭解研究的重點。舉例來說,您可能需要在研究中,同時說明同一概念中的四或五個不同定義、解釋同一理論的不同研究版本或用來解釋相同現象的不同理論。
在您能充滿自信地比較關鍵字之前,可能需要徹底拆解定義或理論,即便是以非常基本的層次來理解關鍵字,例如:「概念」、「模式」、「原則」。這個步驟必須在進行研究的綜合評估之前完成。
或者,您可以試著將不同國家的不同學者,在同時期所描述的特定發現都讀過一遍。您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例如:這些發現是否只是名稱不同的相同發現?如果它們是不同的發現,這些發現是否具有相關性。您可能需要在維持研究整體面貌的同時,針對某部分的文獻資料進行詳細的分析。
最終階段:瞭解文獻資料
當您回過頭來找到自己的研究定位時,終於能徹底地瞭解文獻資料。在這個最終階段裡,您可以真正地看見自己的研究是如何從先前的研究演變而來。因此,現在您應該能直接切入研究的重點或議題,可以看見並突顯自己起先未發現的重點。或者,您可以瞭解自己研究中的某些部分可以為研究爭論中的某一方提供支持的證據。
完成了自己的研究後,現在您更知道如何評估自己研究領域內已發表的文獻內容。當您完成自己的研究、回顧並瞭解文獻資料,您也可以看見這過程是如何激發自己的研究。當您以這樣的方式概念化文獻資料,文獻資料將成為您研究論文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
額外相關閱讀推薦:
- 文獻回顧與反向大綱(下)
- 文獻探討:不斷唱名文獻,不如主線結構分明
- 在學術圈內進行公正評論:批判性文獻回顧及文章審查的規則
- 如何挑選一個備受青睞的論文主題?
- 不可不知的摘要撰寫技巧:好的摘要具備哪些要素?
希望我們的英文寫作、英文文法教學及論文期刊投稿指導文章有幫到您!
若有英文編修需求,請試試我們的免費300字試用服務,華樂絲英文編修品質絕對會讓您滿意:
部落格分類標籤: 成功的秘訣 英文文獻回顧及引用方法 論文架構
訂閱電子報
提供英文文法、中英翻譯、英文寫作技巧以及碩博士生涯規畫等,專為台灣碩博士生與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學習內容。每週自動寄送至您指定的Email信箱,隨時都能取消訂閱。
超過 315,000 名中港台碩博士生與研究人員訂閱
華樂絲服務項目
文章搜尋
文章分類
演講活動
2020.11.27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2020.11.19 - 工業技術研究院 |
2020.11.17 - 國立臺灣大學 |
2020.6.16 - 工業技術研究院人力處 |
2020.2.6 - 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 |
邀請Dr. Steve Wallace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