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Blog » 發表負面研究結果及數據是否會影響科學研究職業生涯?

發表負面研究結果及數據是否會影響科學研究職業生涯?

作者: Wallace


發布日期: 2017 / 10 / 23,

145848

人已瀏覽


發表負面研究結果及數據是否會影響科學研究職業生涯?

以下是與華樂絲合作過的客戶

喜歡這篇文章嗎?一起分享給朋友們看看吧!

問題:「我該發表負面研究結果嗎?這是否會影響我的科學研究職業生涯?

– 博士生C-Y Y

回答:

一般而言,新手科學家很容易取得負面研究結果。即便實驗環節正確無誤,但就是找不出實驗組跟對照組之間的顯著差異。這時,新手常會從指導老師與倫理學家之間得到相衝突的建議。

有人認為,發表負面研究結果只會浪費資源,毀掉自己的學術生涯。也有人說,不發表負面研究結果是不道德的行為,進而助長再現性危機(reproducibility crisis)。新手科學家碰到這種情況,究竟該如何是好?

負面研究結果使人灰心喪志

從我擔任研究寫作老師的經驗來看,負面研究結果的最大問題在於使年輕科學家產生消極的想法。在正常情況下,年輕研究員經過約莫兩年的博士生涯後,多半會感到挫敗,此時他們不過才走完博士生涯的一半而已。

這是我從諸多博士生案例上看到的重複模式。若博士生將計畫目標設定得太高,結果投注了大量心力,卻沒得到任何統計上顯著的結果,這樣更容易掉入萬劫不復的挫敗深淵。

執行已久的計畫遭到中止,不是令人捶心肝,便是卸下心中大石

如果計畫成本高昂,卻產生無望的成果,指導老師最後可能會決定放棄整個計畫,不發表相關數據。在多數情況下,這種決定很容易讓年輕研究員陷入戲劇化的情緒衝擊。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失敗者,覺得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甚至對於未來發展堪憂不已。

從另一角度來看,這種結果也可能使學生大鬆一口氣,因為他們說不定認為計畫注定失敗。然而,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反應,皆無法扭轉計畫失敗的事實。這時指導老師有責任推出新的計畫案,同時給予學生情感上的支持,協助他們度過難關。

「發表負面的研究結果只是浪費資源」

關於追蹤或發表負面研究結果,許多科學家認為只會浪費資源。這樣的觀點不無幾分道理,因為投入大量成本後,最後也許只能換來少許成果,例如只在期刊影響係數或引用次數方面取得不錯的表現。

負面研究結果往往只能發表在低影響係數的期刊上,因為期刊編輯討厭平淡無奇的數據結果

編輯都喜歡有創新、驚喜的研究,例如找出新的機制、前人未見的發現、戲劇化的影響,像是「癱瘓者再度行走」之類的成果,如此可以增加引用次數、點擊率、分享次數、媒體版面。不幸的是,負面研究結果大多十分無趣。

因此,學者通常難以在有名氣的期刊上發表負面研究結果,儘管一開始可能預設能在不錯的期刊登出,結果往往只會四處被拒稿,或是最後只能登上影響係數較低的期刊。負面結果的研究發表出來後,通常不可能會被認為具有權威性。

相關文章推薦:如何加入投稿期刊的對話?

負面研究結果可能令人出人意料,耳目一新,但通常需投注巨額資金

除非研究結果推翻建立已久的典範,或是使用新方法證明前人研究大多有所缺陷,否則影響係數高的期刊不太可能有興趣刊登負面結果的研究。追蹤負面結果一直是場賭注,因為研究團隊必須投下大量時間、金錢、心血,最後卻未必能增進論文品質,也無法順利在影響係數高的期刊發表成果。

審查委員可能會要求設置更多的對照組別,以確保負面結果並非由技術疏失所造成。因此,這種研究的機會成本十分高昂,這也暗示著其實際的成效與所耗費的成本可能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發表負面研究結果會毀掉學術生涯」

許多指導老師深信,發表負面結果不但會毀掉學生的研究前程,也會斷送自己的學術生涯。他們認為這樣只會浪費研究資源,登上影響係數較低的期刊,也不利於將來取得研究經費。有鑑於此,年輕科學家可能會認為,把心力放在負面結果的研究上很可能會大幅減少未來在學術界的就業機會,最終使自己放棄這個目標,轉換職業跑道。

當然,您可能會質疑為何非得登上影響係數較高的期刊,這麼做並非成為教授的必要條件,也未必能確保自己獲得進入業界或政府單位的入場券。

不過,影響係數仍然是用來評估研究員、研究部門、研究機構表現的主要指標。因此,負責任的指導老師通常會將目標設定在影響係數較高的期刊上,也會在無法產生有用成果的情況下決定放棄這個計畫。這種做法雖然可以理解,但也是目前科學界的一大問題。

「不發表負面研究結果是不道德的行為」

對於許多學者來說,放棄成效不彰的計畫並非大事。「早點失敗」是一個常見的座右銘,意指尋找有發展性的成果,例如某種療法、藥物、基因介入的效果,盡早放棄較無戲劇化的研究成果。

因此,問題主要是:由於負面結果的實驗記錄多半不被留下,也不公諸於世,其他科學家便會重複相同或類似的實驗,這種情形便牴觸了「早點失敗」這句話的真諦。於是,無意義的重複實驗便浪費掉大把時間、心血、人民納稅錢,這全都是因為負面或平淡的研究成果往往被隱藏起來,不見天日。

若您在乎學術界的發展,那麼發表負面研究結果絕對是必要的作為。負面結果的研究可提醒學者哪些是不具科學發展性的研究題材,讓他們不必耗費心血,又能減少動物實驗,將研究重心放在較有前途的地方上,進而挑戰既有典範,帶來進步( Boorman et al, 2015)。

出版偏見(publication bias)與再現性危機

知名期刊《Nature》雜誌曾對1,576名學者進行調查,發現當中有70%以上曾嘗試重複其他科學家的實驗,但卻發生再現失敗的情況( Baker et al, 2016)。所謂的再現性危機是由諸多原因造成(詳見以下說法: Jarvis & Williams, 2016; Begley & Ioannidis, 2015)。

促成再現性問題的一大主因是「對於正面結果的偏見」(positive-results bias),也就是 出版偏見的一種特殊形式。這種專有名詞只是上述發表偏好的花俏說法,意即:比起負面或不明確的研究結果,作者較傾向於提交正面結果,編輯也較願意接受正面結果( Sacket et al, 1979)。

簡言之,如果只發表正面結果,對於負面結果卻隱蔽不談,這麼做容易造成不良後果,例如扭曲科學的真實觀點、導致其他學者重複相同實驗、浪費納稅金與業界經費、研發出有害人體的治療方法,甚至使許多科學研究員因此喪志。甚至,再現性的問題可能造成生物醫學研究的誠信與相關性受到越來越多質疑( Jarvis & Williams, 2016)。

相關文章推薦:學術界裡也有請君入甕?小心毀了您的名聲

發表負面結果不是年輕科學家的職責

這幾年我不斷思索這個問題,現在得出一個結論:目前的學術界體系並不適合讓年輕科學家肩負發表負面結果的責任。他們還有上述的學術職業生涯要追尋,發表負面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對他們的職涯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具爭議性的建議:讓資深研究員發表負面結果吧!

上述建議會使每位科學家陷入難題。年輕科學家似乎只能在職涯前程與道德操守之間做出抉擇。即便是指導老師,也只能讓年輕科學家自行決定是否發表負面結果。然而,關於「負面結果不發表,該怎麼辦?」的問題,目前學術界尚未找出全面通用的解決之道,以下僅提出幾個建議給大家參考:

不要在新手時期發表負面結果。這種能真正促進科學正向發展的工作應交由已有學術成就的資深研究員來做,他們才有能力承擔後果。切記,我並不是說要選擇性報告(selective reporting)。選擇性報告屬於報告偏見(reporting bias)的一種特別形式,代表只有一部分的研究分析被發表出來,進而過度或低估治療效果與傷害。

選擇性報告是一種科學研究的不當行為。然而,建議年輕科學家不要浪費時間、經費、心力在負面結果的研究上。

同時,我們應把重點放在如何找出更能避免產生出「無價值科學成果」的流程與規則,減少將實驗結果隱蔽不發表的情形,大幅降低重複執行失敗實驗的機會。

如何在保有研究道德的情況下處理負面研究結果?

我的建議是,交由資深且具學術成就的研究員來發表負面結果的研究。不過,這個建議有其代價。若我們為了成全年輕科學家的職涯發展,進而接受發表偏見,這麼做會助長再現性危機。

此外,資深研究員也不太可能乖乖扛起「發表負面結果」的責任,因為他們並不會從中得到獎勵,更可能受研究或資助單位懲罰,因為這類機構十分注重研究產出成果,即所謂的影響係數、引用次數、研究補助金。換句話說,科學界必須推出鼓勵方案,才能帶來改變。有許多方式可以改善目前的科學界體系,例如 Begley & Ioannidis, 2015,但多數構想仍處於萌芽階段。

關於如何處理負面結果,至今仍沒有一套舉世通用的法則。某個收集十位年輕教授意見的非代表性研究發現,當中只有一位教授大略知道可將未發表數據存放在哪裡,然而,其他正在進行相關研究的科學家,很有可能對這些數據感興趣。關於科學界該如何處理負面研究結果產生的問題,下方列出三種建議:

1. 執行計畫前先登記註冊

臨床試驗登記註冊是一種廣泛用於促進完全對外公開報告的工具( Zarin & Tse, 2008, Williams et al, 2010),這種方式也有利於處理製藥公司等單位發生的利益衝突。註冊登記所有類型的研究,無論是臨床前研究或觀察性研究等,會大幅增加研究員、研究機構、研究資助單位的行政負擔。然而,這個方法卻有其必要性,因為它可以減少學術界發生的「對於正面結果的偏見」。

例如, 考科藍手冊 (The Cochrane Handbook)Williams et al., 2010皆列出全球的臨床試驗註冊記錄,不過某些試驗的註冊記錄很可能已經不見。甚至,當中某些註冊項目已包括非臨床研究,例如觀察性研究與臨床前研究。

至於社會科學與其他類型的研究,Open Science Framework開放科學平台也提供先行註冊的服務。這個平台兼容於GitHub開源程式碼代管網站,因此註冊過後可以持續追蹤論文發展、文本修改、數據輸入、數據分析等面向。

2. 將不確定性的數據存入開放式檔案庫,供其他科學家取用

由於發表不確定性的數據不但無趣乏味,又常被視作「浪費資源」的行為,因此科學界應協助研究員更加方便「將數據存入開放式檔案庫」,使之成為標準作業流程。為確保研究獨立性,這類檔案庫應由全球科學界透過旗下的科學社群或國內外贊助者來供資運作。

目前某些學術單位已開始使用這類檔案庫,包括 《自然》雜誌網站上列出的檔案庫名單。另一個例子是 arxiv.org,其使用的檔案庫是專門儲存文件與論文,其中包括的資料有未受錄用或未提交的研究稿件、PowerPoint簡報檔案等,不過這檔案庫並沒有用來存放數據類的資訊。然而,檔案庫通常所費不貲,研究員難以產生使用的動力。

3. 資助方要求科學家先行註冊登記研究,並公開所有數據,例如存入開放式檔案庫或發表在資助方的期刊上

最後,資助方應主動為旗下贊助的研究提出一套標準化的註冊登記流程,並要求研究員發表所有負面結果,或是將結果存入公共檔案庫。有些贊助機構已經發行自己的期刊,用以發表負面研究結果。

另一個鼓勵發表負面結果的可行方法是,除非研究員公開數據,否則將持續凍結最後一筆資金(例如占所有經費的25%)。當然,資助方的規定必須十分有彈性,因為有些研究是在資助期結束多年後才會發表出來。

結論

最終的建議很簡單:

年輕研究員:不要自己發表負面結果,交給資深研究員即可。

資深研究員:為了促進科學界的正向發展,請善盡職責,即便只能登上影響係數較低的期刊,也請將負面結果發表出來,同時不要強迫年輕研究員來做這件事。

所有研究員:將負面結果透過評論或演講的方式發表出去,即使是當這些負面結果的文章很可能已經被刊登在影響係數高的期刊中。

說服您的所屬機構、科學社群、資助單位建立可用來存放負面結果的開放式檔案庫,如此可省下出版作業的繁瑣流程,方便研究員公開發表負面結果。

將取得的負面結果或不確定性數據存入開方式檔案庫,供他人取用。

協助改善科學界體系,鼓勵研究員發表負面結果與重複驗證研究成果,具體方式包括:找資助機構或高等教育與衛生機關的政治人物面談,有些單位或人士會接受科學家的建議,協助改進目前做法。

 

額外相關閱讀推薦:

  1. 期刊編輯想要什麼? 期刊投稿準則:「應該」與「不該」做的事
  2. 為什麼我的稿件被期刊編輯連續三次拒稿?
  3. 如何以學術寫作為目的閱讀並記下研究內容?
  4. 研究合作:我們需要為研究計畫簽「合作前協議」嗎?
實用的學術英文寫作轉折用詞範例:接下來、探討、接著
提升論文易讀性:如何明確且有效指涉學術英文文章前後內文 ?

Author


希望我們的英文寫作、英文文法教學及論文期刊投稿指導文章有幫到您!

若有英文編修需求,請試試我們的免費300字試用服務,華樂絲英文編修品質絕對會讓您滿意:

立即體驗免費英文編修300字試用服務

部落格分類標籤:

訂閱電子報

提供英文文法、中英翻譯、英文寫作技巧以及碩博士生涯規畫等,專為台灣碩博士生與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學習內容。每週自動寄送至您指定的Email信箱,隨時都能取消訂閱。

超過 315,000 名中港台碩博士生與研究人員訂閱

文章搜尋
演講活動

2020.11.27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2020.11.19 - 工業技術研究院

2020.11.17 - 國立臺灣大學

2020.6.16 - 工業技術研究院人力處

2020.2.6 - 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

邀請Dr. Steve Wallace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