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Blog » 教授沒教的事:學術就業市場求生法則

教授沒教的事:學術就業市場求生法則

作者: Wallace


發布日期: 2019 / 1 / 11,

7440

人已瀏覽


教授沒教的事:學術就業市場求生法則

以下是與華樂絲合作過的客戶

喜歡這篇文章嗎?一起分享給朋友們看看吧!

問題:我不太確定我能不能成為教授,也不確定自己是否想在學術界謀生,然而,我不覺得我在碩班學到的和我的教授對我未來進入非學界職場有多大的助益。針對這個問題,我能做些什麼?

– C-G T.—臺北醫藥大學

回答:

大部分的大學會投資大量的金錢和功夫去訓練博士生和博士後,讓他們足以應付非學術的就業市場,但是有大多數的年輕研究者並不覺得他們做好充足的準備。為什麼大學要滿足年輕研究者的這些需求會如此困難呢?

大學有互相衝突的課題

大學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整合相衝突的課題,如一方面讓博士生和博士後做好進入職場的準備,另一方面要產出禆益全人類的神奇研究。

博士生和博士後接受資助和聘雇,產出優秀的科學結果。許多的贊助組織只允許有限度的非研究活動,如教學或跟課。所有贊助組織的目標是培育科學卓越的成果,這是他們的社會課題。

科學界必須產出新的知識,藉以發展新的診斷方法和更有效的療法,為了商業和享樂開發新科技,也為了更進一步了解人性。

換句話說,花在非科學產出的每一分鐘,都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利益關係人有一股日漸高漲的呼聲,要求學生能更佳地做好進入職場的準備—尤其在經濟低迷的時候呼聲更沸騰。

因此,學士和碩士生應該盡快完成學業和研究,找到工作,對經濟有所貢獻,還有繳稅。由此可見,博士生顯得相當奢華,科學機器需要他們作為「必要之惡」,但是他們應該準時完成研究,然後像其他人一樣快速找到工作,對經濟有所貢獻,還有繳稅。

怎麼辦?做好心理準備,您的指導教授和大學兩方會給您相衝突的訊息,因此您得提早決定好在您博士畢業或博士後結束之後,目標是什麼樣的工作。

追求卓越的學術表現還是職前的訓練?

大學在處理這個難題上感到頭大,主要是因為科學卓越和求職訓練要整合絕非易事。著重科學卓越會培育出適合領導學術研究團隊並追求學術職的年輕研究者,而著重求職訓練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不屬於研究的支出。

怎麼辦?主動出擊,找出就業和學術間的良好結合比例,當您作為博士生或博士後的工作產出具有佳到優異的程度,指導教授會較容易接受您參與就業技能的課程或研討會。但是,請注意,教授必須要留心底下的博士生是否有做好足夠的研究工作。

整體而言並不特別鼓勵教授提供年輕研究者非學術就業市場的訓練

教授給予博士生和博士後為非學術就業市場準備的時間太長的話,他們花在研究計畫上的時間就會相對減少,也就是說,出版產出和教授的職業會遭殃。

這樣的情形尤其與還沒拿到預備終身職(tenure-track)階段的年輕研究者息息相關。

就我所知,針對會為研究團隊成員準備非學術就業的教授,沒有一所大學有相關的獎勵系統,但是即使教授有意願提供年輕研究者相關的準備,目前尚未有大量的參考模範和藍圖,因此,訓練的工作就落到職業中心和博士學院上。

怎麼辦?注意教授會因為科學卓越得到獎勵,這是他們的工作,選擇指導教授時,選擇感覺起來會對自己指導的博士生和博士後的職業負責,且無條件支持的教授。

創造出「市場奴隸」是邪惡

有時候,學術界會有很大的反彈,抗拒將年輕的研究者栽培成適合業界的樣子。有的教授不想將學生轉變成「市場奴隸」,雖然這樣的態度令人敬佩,但是對年輕研究者不太有利,如果他們無法成為少數能擁有終生合約的幸運教授,他們對後半輩子的職業準備是不足的。

為非學術就業市場訓練是浪費資源

在某些機構中,不願將年輕研究者的就業力做為重點訓練,有一位同事告訴我:「博士生應該全天候待在研究室,發表到《自然》期刊,而不是浪費時間在博士學院這種鬼東西上。」

原則上,年輕研究者受薪是為了產出科學卓越。「訓練求職就業能力這種事是未來業主的任務。」這種態度與某些學生的需求形成強烈的對比,此外,有許多證據顯示博士生和博士後接受可轉用技能的教育後更有生產力。

類似的概念還有:時間和金錢應該主要投資在會留在大學中的人員身上。既然超過90%年輕研究者無論怎樣都會離開,為什麼要訓練他們的就業技能?

還有一項風險是最好的人員發現有其他的選項,大學的頂尖人才就流失到產業界去:「我們辛苦訓練的頂尖人才,卻留不住。」

怎麼辦?選擇指導教授時,選擇能接受並教導可轉用技能,這類對研究團隊有直接益處的教授。

教授能力不足以幫年輕研究者為進入非學術職場進行訓練

這種情境下最大的問題之一,在於許多教授這輩子從沒在學術界外工作過。

在博士後順遂的工作中,發表了多篇重要研究,也建立了相當的人脈,得到某間大學賞識,獲得預備終身職。好不容易度過預備終身職的階段,他們「終於」在學術界得到終身職,在該職位上待到退休。

有些教授可能會有些自大,瞧不起非學術的工作。最理想的情況是他們有產業界或公家機關的經驗後才回來學術界。其他人則是至少有產學合作的經驗,大略知道某些決策過程。

怎麼辦?別指望您的教授會給您與非學術職場相關的可靠資訊。

教授不夠格,但職業中心夠格

大學想要教授努力爭取科學卓越。他們的工作不是訓練您求職,好讓您進入非學術職場。同樣地,他們也沒接受過相關的系統化教育訓練。這份差事歸職業中心和博士學院管,他們則會做得比較完善。

怎麼辦?確保您的指導教授滿意您的生產力和專業技能的課程。大多數專業技能也會使您的科學產出增加,也可能為發展領導技能鋪路,這可能會在未來的任一份工作上派上用場。

產學合作很適合訓練—但是有許多注意事項

讓年輕研究者接觸非學術勞動市場的一條大路是與產業界合作計畫。年輕研究者從業界環境下的產業計畫的工作中獲取經驗。

不幸的是,這類合作計畫很難贏得資助,產學合作需要發展好幾年,也需要建立在互信上。最理想的情況是合作計畫迎來業界對學術研究的金援。

缺點是產業計畫通常不會帶來高影響性的出版發表,一直都存在著智財權的問題,而這甚至可能阻礙研究的出版,產業對特定研究領域的興趣也可能在幾個月內突然變掛。

此外,只有一小部分的年輕研究者想要在合作的企業底下長期工作。因此,產學合作是個讓年輕研究者接觸職場的好模式,卻不是個適合擴展的模式。

年輕研究者不想做好進入非學術職場的準備

最後,年輕研究者未能做好進入非學術職場準備,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自身的態度。

有趣的是,許多年輕研究者沒考慮過畢業後的職業,一直到他們博士生生涯的最後一年,才開始思考。

比利時的ECOOM資料指出大約30%在自然科學、工程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年輕研究者會繼續學術職業,大部分是博士後的身份。結果他們只能興致缺缺的跟課,參與能讓他們接觸非學術就業市場的活動。

怎麼辦?確認清楚,決定自己想留在學術界或是主動取得非學術職場的資訊。不要等到博士後或博士生生涯的最後六個月才開始考慮,千萬要及早開始計畫!

學術職業中心是很好的首要解答

典型的博士生或博士後訓練只不過是擦過非學術職場的一點邊罷了。

在過去十年來,大多數的大學增加了第二層訓練到博士生的系統性教育中(課程和職業中心)。

可轉用技能如今已成為博士生訓練的一部分,也有越來越多的博士後參與了領導技能的課程,現在有多種課程規劃,可讓年輕研究者接觸業界、引介他們「創業家精神」、幫忙製作更好的自傳和履歷、準備好精彩的工作面試、與人事顧問進行一對一討論,並且學習企業和公部門職業的相關知識。

怎麼辦?利用這些可能性,爾後您若持續就任於您的職業時,可以當此類的教育大使,教年輕研究者該怎麼做。

參考資料

 

額外相關閱讀推薦:

  1. 跟指導教授開會時,如何更有效率討論研究主題與目標?
  2. 我應該在業界研究室工作或在大學擔任教職?
  3. 爭取教職或攻讀博士一定要自問的問題:我該進入大型還是小型的大學?
期刊編輯將學術論文轉投到另一份期刊的原因與影響
學術英文文章寫作技巧:後設論述方式

Author


希望我們的英文寫作、英文文法教學及論文期刊投稿指導文章有幫到您!

若有英文編修需求,請試試我們的免費300字試用服務,華樂絲英文編修品質絕對會讓您滿意:

立即體驗免費英文編修300字試用服務

部落格分類標籤:

訂閱電子報

提供英文文法、中英翻譯、英文寫作技巧以及碩博士生涯規畫等,專為台灣碩博士生與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學習內容。每週自動寄送至您指定的Email信箱,隨時都能取消訂閱。

超過 315,000 名中港台碩博士生與研究人員訂閱

文章搜尋
演講活動

2020.11.27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2020.11.19 - 工業技術研究院

2020.11.17 - 國立臺灣大學

2020.6.16 - 工業技術研究院人力處

2020.2.6 - 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

邀請Dr. Steve Wallace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