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Blog » 學術英文論文影響係數跟被引用次數哪個重要?

學術英文論文影響係數跟被引用次數哪個重要?

作者: Wallace


發布日期: 2017 / 11 / 23,

112650

人已瀏覽


學術英文論文影響係數跟被引用次數哪個重要?

以下是與華樂絲合作過的客戶

喜歡這篇文章嗎?一起分享給朋友們看看吧!

問題:「影響係數跟被引用次數,哪一個比較重要?如何增加引用我論文的人數?」

– 國立陽明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生

回答:

這個問題不太容易回答。以我的個人看法來說,隨著研究生涯發展漸趨成熟,被引用次數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

研究員的資歷越深,其研究產出是否維持一貫水準便越容易受到評斷,指的就是過去五或十年間,每年發表了多少論文,或是根據影響係數或被引用次數來認定每年產出了幾篇「優秀」論文。

年輕一輩的研究員通常只發表過一兩項著作,這些研究都才出版不久,因此被引用次數也有限。這時,為了符合實際現況,資助機構與大學會利用期刊的影響係數來反映年輕研究員的個人學術表現。若要評估資深研究員的研究產出,則可能使用的是H指數( h-index)或M指數(m-index),這兩個指標都只看被引用次數,而不是影響係數。

相關文章推薦:取得教職或升等的最佳途徑:出版專書

因此,年輕研究員面臨的問題是:他們的研究品質是根據期刊的影響係數來斷定,尤其在學術生涯初期較容易面臨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例如遴選委員會在評估雇用資格時,資助委員會在評估贊助資格時,皆採行這種做法。

首先,最好妥善擬定一套提升研究水準的計畫,再與您的共同研究人和指導老師一起討論是否可行。以下列出一些提升研究品質的策略,這些策略需要很多的規劃、時間、金錢、心血才能達到理想結果。

在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簡單策略

以下是多數資深研究員都知道的研究策略,這些策略主要是用來幫助年輕研究員在合約或經費限制下,找出改善研究水準的可行之道。

1. 找出研究機制,不要專注於現象

倘若研究員太過於沉迷於描述性統計分析,這可能會使您耗費多年時間於:力求確切描述相關性,或是精心產出圖像,僅只為了呈現出受體表現,或是反映出試驗與對照組織樣本發生的形態或生物化學變化。

然而,只有找出兩種作用之間的因果關聯,才能真正提升您的研究品質。因此,建議研究員針對所描述的研究效果找出一套可行的功能性試驗方法,再使用某個經過明確定義的介入方式,使該效果大幅增加或減少。

最常見的例子是:同時兼具促效劑(agonist)與拮抗劑(antagonist)的藥物反應,或是在使用基因轉殖(transgenic)及基因剔除(genetic knockout)技術下的目標基因表現。最好加入一或多個設計完善的實驗,以提升研究品質。

2. 使用其他方法來檢視同一個問題

知名度高的研究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使用多種方法(至少三種)來檢視相同的問題。

例如,除了西方墨點法以外,還可以使用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qPCR)、免疫組織學、流式細胞儀(FACS)等分析方式。若不同檢測方法帶來相同結果,便能加強研究成果的說服力,例如證明某個特定受體確實只對某個細胞種類產生正調控。

有經驗的實驗室可能會在一項研究中使用不同的基因改造鼠來檢視相同問題。因此,建議您使用至少兩種其他方式來驗證研究結果,最好額外納入兩種功能性試驗。

3. 使用截然不同或更綜合性的方式來重新分析樣本

與前一點相似的是,您可以使用過去實驗的既有樣本進行額外分析。您可以購買不會太昂貴又能增進成果的儀器來進行這類分析,例如流式細胞儀可用來決定在一個樣本中多種因素的影響程度。因此,只要從既有的樣本中獲得更多數據,您便能提升研究品質。

然而,這麼做也可能反而取得更多不相關或矛盾的發現。因此,務必謹慎檢視新的分析方式是否能提供新的資訊。換句話說,對相同的樣本進行不同分析,可有助於取得更多實驗數據與更多元的觀點。

4. 加入新技術

若要改善研究成果,另一個廣為人知的方式是:使用新技術。使用新興的技術來驗證研究發現,絕對可以帶來幫助,例如使用新成像技術來找出標誌細胞或體內因素,或者是採用不同作用機制的抑制劑。不過,這種做法有個大問題:許多學者常常不加思索,便在經費申請計畫書或著作中納入最新技術,結果卻沒為研究帶來附加價值。

正因如此,學術界出現新技術氾濫的現象,其中近十年常見的例子是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與光遺傳學。總而言之,加入新興技術固然是不錯的想法,但前提是要能帶來具說服力的附加價值。

5. 自行發展新技術

提升研究品質的另一有效策略是使用自行發展的新技術。若這項技術後來被很多人使用,您的研究也會獲得更多被引用次數。這也就表示您受到同行合作邀約的可能性也就更高,或是獲得更多擔任共同作者的機會,進而增加自己的研究著作數目。不過,這種做法的缺點在於:觀念保守的審查人不但會質疑這項新技術的價值,可能還會要求您先證明這套技術的價值所在,甚至是直接將論文退稿。

相關文章推薦:在學術寫作裡敘述研究貢獻以及展現個人風格

6. 與統計員合作

為了提升研究成果的品質,基本上應該要找一或多位統計員合作。若數據集或小數目樣本彼此並非獨立,則更是如此。對於許多年輕研究員而言,在Materials & Methods章節中提出適當的統計方法與正確的論證通常是一大挑戰。因此,最好找統計員來共同進行研究。

7. 合併小型研究

學術界有個常見說法:「單篇論文只要提出一個小小觀點,最後整體可以演變成一套薩拉米香腸戰術(Salami tactics)」,因此大型研究通常會被切割成多篇小型論文。只要各研究之間具備互補特性,這時如果反其道而行,將小型研究合併起來,也許可以有效提升研究品質。不過,缺點是:若這些小型研究的第一作者不是同一人,便有可能引發作者在論文排名上順序的爭議。

當然,擔任高影響係數論文的第二作者多半好過擔任小型論文的第一作者。然而,不同領域對於共同作者的重要程度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定義。只要研究成果具有互補性,建議將小型研究彙整成一篇大型論文。

相關文章推薦:研究合作:我們需要為研究計畫簽「合作前協議」嗎?

8. 找研究領域的專家合作

研究員通常認為找研究領域的專家合作,也許能幫助論文登上高影響係數的期刊。這種假設可能屬實,也可能純屬謬誤,不過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該研究領域的專家可能會協助您改善研究設計,及早指出研究弱點,甚至幫忙尋找相關文獻。

此外,他們也可能提供昂貴的研究器材、基因轉殖動物、先進模型、精良設施。不過,缺點是這些專家可能時間有限或是沒有動力為其他實驗室的研究提出大量貢獻。甚至,若這些專家的敵人或競爭對手正好擔任論文審查人,他們可能會藉機提出過分的審查要求,導致出版論文的計畫胎死腹中。

相關文章推薦:學術界中也有偏離正軌的審查委員

在某些領域中,比如遺傳學,若能找到經常登上高影響係數期刊的專家,再打入他們的人脈圈,進而邀請他們加入共同作者的行列,絕對能帶來極佳優勢。因此,若發現研究領域中某些專家願意參與您的研究,當然歡迎與他們攜手合作。

9. 挑選收件範圍適當的期刊,觀察競爭對手投稿的期刊單位

這項簡單的建議也許可以大幅改善您的研究產出。許多研究員往往選擇投稿至同一家期刊,但有時候其實可以挑選另一個領域,換換口味,因為也許其他領域有不少期刊編輯會想刊載您的研究。例如,假設您的研究領域是神經免疫學,研究方向是關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修復,這時除了投稿到神經免疫學期刊外,還可以考慮神經科學、免疫學、細胞激素研究、神經病理學、藥理學等領域的期刊。

只要從摘要關鍵字下手,找出在標題中使用相同字眼的期刊,或是從網站上看哪些期刊的收件範圍敘述使用了相同關鍵字,便能鎖定這些目標期刊。

另外,調查研究興趣相似的研究員或是競爭對手投稿的目標期刊,也十分有用,這能讓您明白哪些期刊的收件範圍與您的研究相符,進而吸引期刊編輯的興趣。對於研究員來說,這種做法可以讓他們更有機會登上其他領域的高影響係數期刊。另外,最好了解一下競爭對手與投稿期刊之間的關係,若他們是負責您論文的通訊編輯,最好還是投稿至其他期刊為妙。

投稿時,建議適時跨出原本領域,投稿到其他領域內的高影響係數期刊。最好也能投到競爭對手投稿的期刊,不過前提是他們沒有剛好擔任編輯。

相關文章推薦:如何加入投稿期刊的對話?

10. 投稿至高影響係數期刊,以便得到這類期刊的審查意見

最後,建議您嘗試投稿至影響係數遠超出研究小組以往平均值的期刊。但若影響係數過高,論文很有可能馬上慘遭退稿,害您損失寶貴時間,甚至是一筆投稿費。所以挑選眼光很重要,使論文順利進入審查階段,您便可能獲得寶貴的審查意見,即便最後逃不過退稿命運,仍然值回票價。

有些審查意見可能過分浮誇、不切實際,甚至錯得離譜,但有些意見也許可以幫助您大幅改善研究水準,只要您參照意見,補上某些實驗。最好的結果是:附上意見所要求的額外數據後,論文被登上期刊。如果失敗了,您仍可以補做實驗、修改文字,將內容更趨完善的成果投稿至另一家期刊。

 

額外相關閱讀推薦:

  1. 該如何騰出時間進行研究?
  2. 為什麼期刊的論文審查過程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完成?
  3. 編輯委員會在期刊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4. 研究計畫無法獲得經費補助的七大原因
如何寫信或與指導教授面談?
學術論文寫作中五種常見的英文逗號錯誤用法

Author


希望我們的英文寫作、英文文法教學及論文期刊投稿指導文章有幫到您!

若有英文編修需求,請試試我們的免費300字試用服務,華樂絲英文編修品質絕對會讓您滿意:

立即體驗免費英文編修300字試用服務

部落格分類標籤:

訂閱電子報

提供英文文法、中英翻譯、英文寫作技巧以及碩博士生涯規畫等,專為台灣碩博士生與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學習內容。每週自動寄送至您指定的Email信箱,隨時都能取消訂閱。

超過 315,000 名中港台碩博士生與研究人員訂閱

文章搜尋
演講活動

2020.11.27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2020.11.19 - 工業技術研究院

2020.11.17 - 國立臺灣大學

2020.6.16 - 工業技術研究院人力處

2020.2.6 - 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

邀請Dr. Steve Wallace演講